乡村振兴资讯
更多
联系我们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花博大道25号
电话:18613108711
Email:dongxibufupin@163.com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正谱:以史为鉴 烛照未来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乡村振兴的前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1-07-02 作者:国家乡村振兴局

以史为鉴 烛照未来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乡村振兴的前进力量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正谱

2021年6月23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图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正谱(前排左二)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石长毅/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非常关键的一年。当前,世界正从经济下行和新冠疫情中艰难复苏,而我们党跨越了100年山河巨变,团结和带领人民乘势而上,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环顾世界,包括对过去 100 年含英咀华,我们能够自豪地看到,很少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历经了苦难与辉煌,始终坚持同一个初心和梦想,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解决了一件又一件历史性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气壮山河的宏伟华章。“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回顾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斗争、永葆革命精神的自我淬炼历程,充分吸收百年伟大历史的丰富营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再出发的谦谨,把我们党服务“三农”的宝贵经验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乡村振兴的前进力量。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以历史之镜观照我们党,思考我们党能够把握革命、建设、改革大势的关键所在,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 :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如果缺少坚强的领导核心,如何在复杂艰险的革命情势中寻找破题的统率力量?如果没有社会和群众对我们党的深切体认,又如何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创造举世瞩目的“中国之治”?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一个显著的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也是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善战者,求之于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了保证广大农民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从 1928 年到 1947 年,我们党先后实施了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为团结抗日力量减租减息、解放区土地改革等政策,把广大农民从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下解放出来,为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最终确保我们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些历史事实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和优势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初期,作为一个从未有过全面管理国家经验的执政党,我们在帝国主义封锁、朝鲜战争、各种形式反革命的危险挑战中沉着应对,制定颁布新宪法、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同时面对特殊困局敢于啃硬骨头,建成了许多重大项目,发展了一些前沿科技,例如成功试制喷气式飞机、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机床厂、基本实现石油阶段性自给自足、自行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这些跨越性的发展成就深刻体现了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社会主义新中国捍卫主权、攻坚克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通过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解决了几亿人饿肚子的问题,赢得了人民群众,为集中力量化解发展风险、办好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大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支撑。随着改革的推进,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速铁路、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或举国盛事,以及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对撞成功、神舟载人飞船的升空、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等,都表明无论是凝心聚力发展经济、齐心协力攻克时艰,还是全力以赴科技攻关,都体现着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禀赋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都被反复地、无可辨驳地充分证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我们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使命。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300 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00 多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12.7 万家民营企业,不仅彰显了举国同心、众志成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合力攻坚的共同意志,更展现出我们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在新发展阶段,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更应该认真借鉴党的历史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好经验好做法,继续发挥好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一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脱贫攻坚战结束后,党中央决定将原国务院扶贫办重组为国家乡村振兴局,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归口农业农村部管理,这是党加强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平稳有序做好扶贫机构职能的调整优化,明确并落实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机构的工作界面和任务分工,推动三家既分兵把口,又统一号令,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形成 1+1+1>3 的良好效果。二是建立健全责任落实和考核督查机制。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要求,明确中央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职责,继续强调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开展经常性的督查检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探索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加大问责问效力度。三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调整优化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拓展协作内容,推动东部与西部的产业转移、劳务协作和人才交流,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继续开展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明确结对关系保持不变,尽快完成驻村干部轮换。研究制定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的考核办法,确保帮扶工作不断线、帮扶力度不减弱。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企业进入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地区,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基和血脉在人民。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史。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1922年,党的二大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1928年党的六大提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古田会议中提出,“一切工作要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1945 年党的七大通过了新党章,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纲要原则确立下来。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将党的群众路线生动诠释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并要求全党务必将这四点作为制定各项政策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我们党才能够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因此刻写下了中国人民闯关夺隘的伟大历程。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简洁地概括了我们党的人民情怀,党的百年历史印证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回望今夕两幅镜像,促人深省,我们党依靠人民创造了历史伟业,今天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一要坚持发展为民。思考、谋划、推进乡村振兴,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根本标准。二要坚持发展靠民。牢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真心以人民为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意见建议,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总结来自基层的实践创造,完善顶层设计。三要坚持发展惠民。围绕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国家乡村振兴局将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 切实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高度关注易地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工作,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遵循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就能取得胜利和成功,反之则会遭受挫折和失败。回顾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当时出现的各种曲折,例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炼钢铁”等,都与对基本国情认识不足,抛弃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有关。

以史为鉴,我们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我们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自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良好把握,这个把握的方法论就是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时与势、破与立进行科学思考,从而探求到经世致用的政策方针,更好地实现人民的利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使亿万农民昂首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三农”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补齐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我们党对新时代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在拥有 14 亿多人口的大国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创举,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唯有汲取党史的经验教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抓住历史变革时机,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这就要求我们 :一要顺应历史大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要求我们运用大历史观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方位和科学内涵,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在新发展阶段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二要尊重发展规律。结合各地乡村的原有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充分尊重乡村建设发展规律和群众现实所需,重视规划先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当前备受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和人民群众关注的厕所革命,由于推进过程中各地还存在盲目追求普及率、贪多求快、忽视农民意愿等问题,导致建设质量不高、模式不定、数据不清,群众不满意、领导不放心。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数都是因为思想认识上没有坚持实事求是、方法措施上没有坚持从实际出发、设备技术上没有坚持因地制宜造成的,要及时坚决纠正。三要保持历史耐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志向,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聚焦阶段任务,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切忌贪大求快、急于求成、刮风搞运动,防止走弯路、翻烧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使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一个大国的发展、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一个伟大政党的壮大,既在时间上体现为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又在方法上体现为有核心、有立场、讲方法、能成事。历史上很多变革和执政者的得失成败,留下了“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的惕策之思。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学习党史,就是要着眼全局、敢于担当、勇于斗争,拿出“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决心,秉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接续打赢打好这场新时代的硬仗。